红木家具“托泥”文化内涵深厚


托 泥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家具以其造型绮丽,雕饰雅贵,结构精巧绝伦,材质雍容华美等特点闻名于世,其中诸多精心打造的细节部件,更是决定一件家具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而其中,“托泥”作为家具最下方的细节部件,既承接着主体结构,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何谓托泥? 

      在家具的腿足不落地的情况下,随附在腿足下一圈的木框结构作为承托,此木框即为“托泥”。在一圈托泥下还常置有小足,这种小足也被称为龟足。

 托泥的来源 

      我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传统建筑和传统家具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它们共同汲取了时代的文化和古典的设计,在设计之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提到家具中的“托泥”,就不得不先提及建筑中的台基。


图源:网络
      台基是建筑下面用砖石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用以承托建筑主体,一般用砖头或石头砌成。其一是为了防洪防涝,其二则是为了一种稳定性。
      托泥是中国传统家具中在结构功能上与古典建筑的台基最相似的构件,家具的托泥便是渊源于建筑的台基形态。托泥在设计之中就是延续了台基的两种主要特性,用于红木家具之中。
 托泥的设计特色 
      托泥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托泥属于垫木形,是用一长条方木装在家具足下。
      另一种是框型,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圆形及梅花形等。


      而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有束腰家具多用抱肩榫,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而控制脚足部位的拉力实际却很弱,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而为了弥补不足,则在足下装托泥,如此,腿足顶端有板面控制上端整体,足端有托泥管束所有腿足,使其受力一致,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整个体系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形态。


托泥的作用
      在后期的制作实践过程中,托泥的形态有了独立的发展和改良。在设计功能上,托泥同台基的功能作用相似,托泥的设计使家具的底部抬高于地面,提高了腿足的防潮和通风性能,对于家具的后期使用来说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在美观上,可以给家具带来更为稳妥的视觉效果,不会觉得腿脚过度的纤细或者比例不协调的视觉感受。
      如圈椅上的托泥,对人体的关照首先体现在放脚的这根托泥上。当人们把脚搁到上面,不知不觉间足底就会得到它的按摩。中国传统的椅子与西式不同,座面离地面较高,加之椅背的坚挺,坐下后身体的重心自然偏高,再加上托泥对双腿的支撑作用,身姿也会显得挺拔向上,老年人在起座时只要手部与脚底向下稍稍用力,就能很方便地站起来。
      因此,托泥的构造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人坐在椅上,脚搁于托泥,是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也是古人匠心独运的家具设计智慧。
图:永华红木
文:摘自网络


客服

QQ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