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乃植物也,
竹虽无牡丹、桃李等花木的美貌,但因为清新秀丽之姿,自古便为文人高士所推崇,因而成为古人造园及庭院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至明清时期,中国竹文化繁荣发展,除了在庭院中植竹,在江南地区,竹木结合的制作工艺曾被广泛运用在家具及装修上,既具备木质的坚硬,又有竹的青翠,与文人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不谋而合。
竹动碧森森
惟妙惟肖的仿竹工艺
养心殿在乾隆时期经过多次装修改造,在乾隆十一年虽无明确的装修工艺,但那时养心殿就已经出现了竹木工艺的家具,据文献记载:“仙楼下次间元光内着做围屏十扇......奉旨:照样准做花梨木边嵌桃丝竹做。”为了和整体建筑风格一致,养心殿的几槽斑竹包镶隔罩很可能是乾隆十一年制作的,并选择了与殿内家具相同的斑竹包镶工艺。
而到了乾隆时期,还有一种与竹木结合视觉效果相似的装饰手法,也就是以木仿竹,雕竹节做法:在木质胎体上用雕刻和彩绘的方法表现竹子,竹节部位雕刻出竹节的凹凸,再用彩绘的手法表现出竹子的色彩和斑纹,宁寿宫倦勤斋戏台就有这种彩绘斑竹纹工艺。
△宁寿宫倦勤斋戏台,室内亭式小戏台,斋内天花及墙壁满裱彩画的藤萝架,画中斑竹篱笆与戏台仿竹篱笆和谐地连接,戏台好似置于藤萝架下,极尽巧思,美观别致。
在《胤禛妃美人图》中的【消夏赏蝶】和【博古幽思】,我们可以看到斑竹方桌和斑竹梳背椅。此套桌椅用了攒竹工艺:将细竹子截成断,拼攒成各种纹样,构成装修的一部分。
△《胤禛妃美人图》【消夏赏蝶】,斑竹方桌为世不经见之物。桌面似套有桌套,四腿以四根竹棍拼成。斑竹,又为湘妃竹,其特点是在竹节上有天然生成的点点斑痕,产量极少,只生长在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上,因此斑竹家具极为珍贵。
△《胤禛妃美人图》【博古幽思】,斑竹梳背椅为五屏式靠背扶手,六条腿与椅背的六根立柱上下贯通,扶手空内安梳齿式竖棂,黑漆座面。
明清时期的竹家具伴随着硬木家具的成熟而不断完善和丰富,我们从现存的明清仿竹家具可了解到其形制变化不大,主要是品类更为丰富。
永华家具匠心复刻——仿藤条圈椅
原物为安思远旧藏
仿藤条圈椅复刻自2015年佳士得“金色年华——安思远私人收藏第一部分”,因拍卖成绩优异,又被称为“安思远椅”。
此椅设计受竹制或藤编家具影响,造型灵秀俊逸。圈椅全身光素,椅圈和鹅脖圆材闷榫角接合;四足一木连做,券口藤条形造法,寥寥几笔,曲线纤巧流畅,柔婉灵动,一气呵成,步步高赶枨三面设底牙。此款椅子在明式圈椅中属于精致型,器型紧凑,椅圈的包围感很强,坐感极其舒适。
永华家具匠心复刻——仿竹材双环半桌
原物出自《永恒的明式家具》
传统家具中,有一应用甚广的“半”设计之器,名曰半桌,其尺寸大抵为八仙桌的一半。属明式家具中典型的桌子式样,北京匠师亦称之为“接桌”。当一张八仙桌不够用时,再接一张较窄的桌子,故而得名。
此桌设计受竹制或藤编家具影响,也是从构件起单混面加双环卡子花这类仿竹材家具中衍生,桌面以标准格角攒边打槽平镶面心板,下装三根穿带支承。边抹冰盘沿上舒下敛至底压窄平线。垛边起双浑面,以燕尾榫裹腿做结合圆材腿足,垛边与下横枨以矮老格角连接,矮老间安装双环卡子花。
永华家具匠心复刻——仿竹材方凳
原物为侣明室藏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写道:“几千年来,竹工利用竹子的性能,把它弯成圈,或在竹器上缠裹使用。木制家具上的券口、圈口、裹腿及劈料等造法,看得出是从竹器得到启发而运用到木器上来的。”
此对仿竹材方凳座面下两根圆材直中安两双矮老,其下券口牙子亦用圆材造,圆润若竹管,为仿竹之意。
永华家具匠心复刻——梳背式南官帽椅
原物出自北京宝笈轩
梳背椅因其后背和扶手之内都装有形似梳齿的直棂,故又被称作“梳背椅”。竹家具起自秦汉时期,至明清两代繁荣发展。此件梳背式南官帽椅便是,竹家具与明式家具互相借鉴、融合的产物。
此椅椅背扶手均安直棂,面下罗锅枨,以矮栳相接。四腿侧脚收分明显,足下有管脚枨。梳背椅是各种椅子中较小的一种,用材单细,造型轻巧美观,梳背椅从传世数量看,无疑是明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清简端庄,工尽其材,陈置书房厅堂,悠然靠座,必是修思悟定,趣意怡然。
当我们谈论起竹,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必要元素,它青翠挺拔,枝叶婆娑,能令俗人不舍,也被用来形容君子品格虚心有节。
如苏轼所言:“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从[园必竹]到超高的[仿竹工艺],将竹与家具融合,取竹之意趣,便能境远俗,在使用仿竹家具时,亦有进入竹林深处的意境。